在东莞,水生植物不仅是美化环境的“颜值担当”,更是治水净化的“生态功臣”。近年来,东莞通过创新种植技术和生态工程,让这些“水中精灵”发挥出巨大价值。
东莞长安镇曾有一条臭名昭著的人民涌,被列入全国黑臭水体名单。后来,当地采用“生态浮岛”技术,在河面放置92个浮台,种植翠芦莉、风车草等5868盆水生植物。这些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氮、磷等污染物,成功让河水由浊变清,周边居民感叹:“以前掩鼻而过,现在成了散步好去处!”
松山湖燕岭湿地有一条1.6公里长的景观河,河底种满了穗花狐尾藻,像狐狸尾巴一样随水流摇曳,形成独特的“水下森林”。这些沉水植物不仅能净化水质,还吸引了罗非鱼等水生动物栖息。岸上则搭配水生美人蕉、鸢尾等,形成层次分明的生态景观。这里的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,甚至能用于工业回用。
那么水生植物怎么种?关键有4步, 一选品种:荷花、睡莲适合观赏,狐尾藻、风车草擅长净水。二控水位:挺水植物(如芦苇)水深不超过60cm,浮叶植物(如睡莲)可适应0.8m。三勤管理:定期修剪枯叶、清理杂草,避免过度繁殖。四防蚊虫:夏季勤换水,防止水质恶化滋生蚊虫。
东莞部分农场已尝试“水培蔬菜”,如道滘的立体水培基地,用营养液种植生菜、冰菜,比传统土培快20天,且无农药残留。此外,像燕岭湿地这样的生态项目,还结合旅游、科普,吸引市民打卡,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收。
从治污到造景,东莞的水生植物种植已不仅是“种花种草”,更成为城市生态修复的重要一环。未来,随着技术升级,这些“绿色魔法”或许还能在更多领域大放异彩!